再遇见丨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中欧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

再遇见丨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中欧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

hyde001 2025-07-28 装修趣闻 3 次浏览 0个评论

【编者按】

五十年春风化雨,中欧从相识到相知,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合作之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段跨越山海与制度差异的关系,如今已不仅是一份经贸数据的增长图谱,更是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之间思想互鉴、理念交汇的深层对话。

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再遇见——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其中邀请数十位来自中国与欧洲各国及欧盟机构的各界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的亲历、记忆与洞见,讲述这段关系如何影响着个体、社会乃至世界的走向。我们努力呈现一幅更加立体的中欧人文关系图景,也倾听他们对中欧未来的真诚期待。

这一次,我们对话的人物是:中国前驻德国大使、中德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

9岁学习德语、17岁进入外交部并被派至民主德国学习,此后开始在中国驻民主德国使馆工作……名字中“明德”二字,似乎在冥冥中为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前驻奥地利大使、现任中德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的职业生涯指出了方向。

50多年与德语和德国打交道的经历,让史明德对德国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他能对中德、中欧关系中的各种数据信手拈来,也能用寥寥数语对复杂问题进行深刻剖析。作为一位“仅在担任大使期间(2012年-2019年)就接待过国家主席习近平两次对德国事访问、李克强总理对德国四次访问,并陪同默克尔总理六次访华”的资深外交官,他更深知中德、中欧关系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地位,也对当前中德、中欧关系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破局,有自己的见解。

“中欧关系50年,可以说证明了中欧不是对手,是伙伴;中欧合作是共赢,不是风险,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史明德表示,“欧洲和德国要正确认知中国的和平发展,愿意对华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把中国真正视为全面战略伙伴,将中国的发展视为双方合作的机遇,而非挑战和威胁,能从双方根本利益出发,处理彼此关系,摈弃泛安全化、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的做法,中欧关系才能取得良性的发展。”

“欧盟重新审视和调整对外政策”

澎湃新闻:您在欧盟和德国工作很多年,也经历了中欧、中德关系中的许多关键节点。您如何看待中欧、中德这几十年合作所取得的成果?

史明德:我本人从事对欧、对德工作50多年了,今年正好是中国和欧盟建交50年,对中欧双方来说这都是值得纪念和庆祝的。

50年中欧关系的发展,总结起来可以说是一部合作与共赢的历史。从最初的经贸合作到后来的投资科技合作,到后来发展成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全面交流。可以说中欧关系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在政治领域,我们建立了领导人的定期会晤以及众多对话机制;经贸领域,中欧贸易额从建交之初的仅有24亿美元,发展到如今的接近8000亿美元,增长了300多倍。中欧已经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融合的新格局。

此外中欧在应对气候变化,在绿色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特别是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方面,双方都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主张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所以50年来中欧关系发展最宝贵的经验就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

澎湃新闻:在全球战略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您怎么看待欧盟在我国对外关系中的地位?中欧关系发展的内生动力又是什么?

史明德:50年来,我们对欧洲的基本政策始终是稳定的、长期的、可预期的。

我们始终认为欧洲是世界多极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极,中国和欧洲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两大市场,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中欧可以成为和平、增长、改革、文明的四大伙伴关系,中国始终支持一个团结稳定、开放繁荣的欧洲,支持欧洲一体化。

当然,中欧的历史文化不同,制度也不同,但只要彼此尊重各自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就可以求同存异,共同进步;只要中欧能够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对话与合作,稳妥解决贸易摩擦,双方的关系就可以稳定地发展。

澎湃新闻:中欧建交50年来,欧盟在对华关系的定位上发生过几次大的变化。在您看来,欧盟这种改变是出于怎样的考虑?2019年,欧盟将对华关系定义为“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面对这样的“三重定位”,中欧如何避免滑向制度对抗的深渊呢?

史明德:这种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经济总量上看,过去欧盟的经济总量长期领先中国,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2023年中国的GDP突破了18万亿美元,欧盟27国加起来才到了16.7万亿美元,中国实现了对欧盟的超越。

从产业能力和科技竞争方面来看,在半导体、电子设备、电动汽车、新能源领域,中国不仅赶上了欧洲,在某些领域还超过了欧洲。同时,欧洲的经济、科技竞争力在不断削弱,中欧之间差距越来越小,欧洲失落感、焦急感不断地上升。

此外,欧盟现在内外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些困难也很难在短期内解决,也使欧盟的危机感、焦虑感不断上升。

这些都促使欧盟重新审视和调整对外政策,对华政策也从以前主要以经济考量为主,调整为以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科技竞争、美国因素与经济并重,甚至高于经济因素的考量。

“希望摒弃泛安全化、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

澎湃新闻:2019年您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将中德关系描述为中国对外关系中发展最快、最稳定、最务实的一对关系。从您的观察来看,过去6年的时间里,中德关系又呈现出了怎样的新特点和趋势?如果从中德建交53年的历史来看,你又如何评价当前的中德关系?

史明德:中德两国关系与合作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双边的范围,对中欧关系也有重要的影响。

现在的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德关系在这种变化的背景下,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其中,主要是德国对中国的认知和政策发生了负面的变化和调整。欧盟提出的对华“三重定位”,即“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实际上是德国有关机构最早提出的。现在,德国和欧洲内部还有人在不断强化“制度性对手”这一因素,令中欧、中德关系遭遇了不少困难。

不过,总的来说,我对中德关系的发展还是有信心的。虽然中德、中欧关系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希望增进了解、友谊和信任的愿望并没有变,我们对加深和扩大合作的信心也没有变。双方在保持传统合作的同时,完全可以在诸如环保、人工智能、新能源、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方面建立新的合作平台、找到新的合作亮点,做大合作蛋糕。

中德关系是中欧关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中德关系在中欧关系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德国作为欧盟核心大国朝什么方向倾斜就显得尤为重要。维护好中德友好关系,不仅有利于两国和两国人民,也有利于我们共同为这个动荡的世界注入更多和平稳定和发展的正能量。

当然,要改善中欧、中德关系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首先,欧洲和德国要能够正确地认知中国的和平发展,愿意对华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把中国真正视为全面战略伙伴,将中国的发展视为双方合作的机遇,而不是挑战,更不是威胁。

其次,欧洲是否愿意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彼此照顾对方关切,妥善地处理贸易摩擦。

最后,我们也希望欧盟和德国能够从欧洲和中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处理彼此的关系,摒弃泛安全化、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的做法,期待着德国能够在这里边发挥积极的作用。

“需加强人与人的直接沟通和交流”

澎湃新闻:根据2024年11月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是德国第二大国际学生来源国。从您的角度来看,您对中德青年在促进双边关系发展方面有怎样的期待?

史明德: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青年是人类的未来,也是中欧、中德关系的未来。我觉得,对未来最好的投资就是对青年的投资。目前我们在德国的留学生有约3万多人,是德国第二大留学生团体,这些人就是中德、中欧人文交流的桥梁、友谊的桥梁,也是促进民众了解友好的使者。

文化的差异,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的不同,特别是当前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冲突,都可能影响交流,但是我觉得,越是困难,越要加强交流,越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

澎湃新闻:在我们此次系列报道中,明显可以感受到,一些欧洲的对华友好人士在接受约访的过程中有顾虑,甚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外部压力。在您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改善和克服这种情况,让中欧、中德各界的交流沟通更加顺畅?

史明德:这几年来,美西方的舆论借中美关系的紧张、新冠疫情的暴发,特别是俄乌冲突,大肆抹黑中国,毒化中欧和中德关系,导致欧洲对华认知和政策调整日益消极。某种意义上,欧洲现在形成了一个媒体大肆渲染、智库推波助澜、政界遥相呼应的恶性循环,对华客观理智的声音受到了打压甚至围攻。

在这种背景下,知华友华人士自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们也心有余悸,或者是保持着沉默。不过,这不等于他们没有自己的看法,对这种情况我们既要有定力,又要积极地有所作为。

第一,我们要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安宁稳定、前沿科技的领先创新,这样就可以经受任何国际风浪的考验,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第二,我们要大力地提升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以国际社会能够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语言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第三,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扩大对外交往和沟通,特别是加大人文交流、地方交流和青年交流。目前(截至2025年5月)我们已经对47个国家实行了单方面免签,对55个国家实行了过境免签,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许多来到中国目睹中国发展的人感受到,西方宣传的中国同实际的中国不一样,许多年轻人到了中国以后流连忘返,他们用活生生的实例打破了西方舆论的造谣和污蔑。

“我们乐见一个战略自主的欧洲”

澎湃新闻:在经贸领域,德国和欧盟这几年都在强调“去风险”,强调产业链安全,并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管制和“脱钩”措施。在您看来,这些政策主张,是否能实现其所谓的扭转产业竞争力下滑的趋势?中德、中欧之间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寻求竞争与合作间的平衡?

史明德:这几年德国和欧盟对华实施“去风险”“减依赖”的政策,对德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对华合作冲击还是蛮大的。他们对俄罗斯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不加区别地沿用到中德、中欧关系上。德国对俄罗斯的能源需求是单方面依赖,而中德、中欧经贸合作则是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我觉得公开、平等、开放、合作共赢才是中欧的合作之道、互利之道。中国对德、对欧的政策是长期稳定的,是有诚意的,希望双方能够把握好大方向,增进互信,求同存异,扩大共识,减少误解和摩擦,做大合作的蛋糕。

澎湃新闻:从您的观察来看,近年来无论德国还是欧洲,还有哪些变化值得我们关注?

史明德:现在我们面临的确实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欧洲的形势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国总统以来,欧洲内外的处境更加困难。对内,欧盟国家面临经济乏力、政治生态恶化、难民问题突出、社会矛盾加剧等结构性问题,严重削弱了欧洲各国政府和欧盟机构的政治信誉和行动能力。对外,欧盟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与俄罗斯持续对抗、关系不断恶化,与中国的摩擦矛盾也不断。

可以说,欧盟目前在大国关系中处于最为被动和不利的困境。在变乱交织的大背景下,欧盟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和自己的利益,找到并制定符合欧洲自身利益和发展需要的政策和战略。我们乐见一个稳定发展和繁荣的欧洲,乐见一个强大团结的欧洲,乐见一个战略自主的欧洲。

澎湃新闻:您对未来50年中德、中欧关系的发展有怎样的期待呢?

史明德:过去50年,中德关系的发展证明双方是互利共赢的,是有利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也有利于中欧关系的发展、世界的发展。

虽然目前中德关系和中欧关系遇到了一些障碍,但我想,德国和欧洲会正确客观地评价中国的发展,会把中国的发展更多地视为德国和欧洲发展的机遇,而不是风险,更不是威胁。我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但这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本文标题:《再遇见丨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中欧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